对于塑料加工行业的来说,刚刚过去的2011年是喜忧参半的一年。喜的是,在严峻的经济环境下,我国塑料制品产量、主营业务收入、利税总额和利润总额均保持了较高速度的增长;忧的是,这些数据增长的同时,行业利润增幅却在下滑,行业亏损面加大。
认真想来,这样一喜一忧的局面其实正是塑料加工行业发展中深层次结构性矛盾的一种映射。经验告诉我们,早转型早受益。不论是在高速发展中,还是当前的艰难困境中,塑料加工行业的企业都不能放松“调结构、转方式、促发展”的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推动塑料加工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然而,产业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在“十二五”的开局之年中,塑料加工产业的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去年下半年以来,越来越严峻的国内外经济形势,给立志做强的中国塑料加工行业泼了一盆冷水:国际上欧债危机进一步蔓延,企业的出口订单大幅消减;国内财政紧缩,经济增速放缓,市场需求低迷,以及企业内部人力、环保、安全成本的增加等等诸多因素,拖累了行业经济转型的步伐。
面对困难,行业转型工作更不能放松。在“十二五”中,我国塑料加工行业需要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塑料制品业经济增长内在动力,推进科技创新,推进节能减排降耗。一言以蔽之就是要调结构、转方式、促发展。我们可以看到,即使在并不乐观的市场形势下,行业中依然有许多亮点,一些有实力的高新技术企业依然保持了强劲的增长。这充分说明,与产品落后、能耗高、规模小的企业相比,那些提前做好了转型功课的企业的抗击打能力就强得多。
实际上,目前暂时的困境正是大浪淘沙的好时机。行业的健康发展一定是要有优胜劣汰的过程,风雨飘摇中谁能坚持下来,谁就是赢家,广东省就是很好的例子。广东省在我国塑料加工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制品产量占到全国总产量的1/4。由于处在改革开放的前沿,广东省的塑料加工行业的技术水平、加工装备水平、技术创新能力、产品市场开拓能力等综合指标也处于全行业前列,而且早在“十一五”期间广东省就提出了瞄准高端产品、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指导思想。几年下来,其结构转型已经取得了成效,高新产品与技术比例的大幅提升使得企业在目前的危机中拥有更强的抵抗力。